劉暢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12日03版)
  眼下,媒體對吃空餉的事例不斷曝光,只要爆料官員本人和子女有“吃空餉”的行為,立即就會引爆社會輿論。吃空餉,就是“在編不在崗”,“白拿工資不幹活兒”,這種事說來讓人氣憤。一方面,由於編製有限,基層黨政機關長期存在著“臨時工”,一齣事,當事單位一齣面解釋,往往是“臨時工乾的”,由此被輿論詬病和揶揄。另一方面,還有大量在編人員不上班,白白浪費納稅人的錢。因此,舉國上下大力清理吃空餉,不光回應了公眾輿論的期待,更是下決心清除體制內痼疾的明智之舉。
  然而,在基層現實中,同樣是“在編不在崗”,卻是千差萬別、情形迥異。長期泡病號不上班、已然下海經商、個人離職求學,這種原因造成的吃空餉可謂性質惡劣。明明已經離開了黨政機關,卻常年不斷地領著工資。還有的吃空餉,是個別掌握組織、人事權力的官員以權謀私,讓自己還在上學的子女提前有了“組織關係”,邊拿工資邊求學,充分享受著“特權的陽光”。因此,有輿論認為,這些空餉不能白吃,吃了的人不光要退回發出的工資,對其本人也不能只是清退了事,一定要追究這種“侵吞公共財產”的惡劣行為,給予黨紀政紀嚴肅處理,涉嫌犯罪的,還要追究法律責任。
  此外,還有一些令人困惑的吃空餉現象,比如,借調到上級機關和其他單位的人員,也是“在編不在崗”。還有一些退出領導職務的人,沒到退休年齡,但根據地方組織安排,把重要職務讓了出來,基本上是“拿著工資享清閑”。這種原因造成的吃空餉,更像是組織行為,與其個人的主觀故意沒有多大關係。而且,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,為了實現幹部隊伍的年輕化和社會治理的優化,很多地方都採取了“53歲一刀切”的政策,即基層單位負責人到了53歲即退出領導崗位,把機會讓給年輕人。這些人沒有了領導職務,很少有人要求他們繼續承擔具體工作,處於賦閑狀態,有一種更準確的叫法,叫“內退”。並且,這種做法在全國極為普遍,更像一種流行於地方的“贖買政策”,類似於80年代成立顧問委員會的治理思路,雖然提高了行政成本,但卻實現了幹部精力、面貌、知識素養的優化,過去,很少有人把這種現象與吃空餉問題掛起鉤來。
  乘坐豪華超標車、收取紅包購物卡,與吃空餉一樣,都是不正之風,但從來沒有官員出面舉報自己收取紅包購物卡、超標配置豪華車,這樣做,無異於政治自殺,不是神經錯亂和吃錯藥,誰會幹這種事情呢?近來,隨著吃空餉被媒體一再曝光之後,不斷有地方官員站出來“舉報自己吃空餉”。實際上,他們想表達的,是對“53歲一刀切”組織做法的不滿。他們並非“在編不在崗”,只是不在領導的“崗”上,如果需要,單位可以隨時給他們指派工作,只是,要在他們同意的前提下。比起那些迷戀權力、過了退休年齡還賴在領導崗位的“流氓官員”來說,“內退”的幹部需要作出個人犧牲,畢竟,在離開重要崗位的時候,他們還年富力強。因此,面對“舉報自己吃空餉”的事件,媒體記者要加以理性分析,弄清其中的利害關係和社會背景。當然,縣域治理中的“土政策”是否應該調整,則是另外一場地方改革了。  (原標題:“吃空餉”報道難以對應的基層現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8gulhh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