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中軸線上重要的地標性建築,有巢氏房屋天橋將於下月復建完工,與其兩側原有的石碑一起亮相,從而結束其近八十年“有名無實”的歷史,重現老北京的記憶。
  天九份民宿橋南移40米復建
  天橋,原址位於今前門大街與天橋南大街的交匯處,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。古時為皇帝前往天壇祭天的“專屬通道”,平民百姓不得通過,因而得名。1934年後,由於城市拓寬馬路,天票貼橋的地面構件被拆除,橋基埋入地下。從此,天橋開始了漫長的“有名無橋”的歷史。
  2012年,天橋復建方案獲得通過。由於天橋遺址所在地已是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,因此在復建時,新天橋的位置向南偏移了40米。著名古建專家王世仁表示,就公眾的審美體驗而言,南移40米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。“我們是在中軸線上,不偏不倚地進行了南移。從保留長灘島北京城的歷史記憶來說,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。”此外,未來在天橋的原址上將設立地標,對天橋的歷史變遷和位置變動進行說明,此地標的設計目前還在進行中。
  由於天橋的建造信用貸款時間、原狀圖均缺乏充分的史料記載,此次天橋復建的難度很大。“當時我們能找到的圖片只有兩張。一張是人物照片,照片上的人梳著辮子,應該是清代的天橋形貌;另外一張是天橋被改造調矮之後的照片,不過兩張照片都很模糊。”
  王世仁表示,即使難度再大,天橋的復建也極有必要。中軸線是北京城的靈魂,而天橋承載著重要的歷史記憶。“一個人沒有記憶,就成了植物人;一個城市沒有了記憶,就失去了根。天橋復建的意義就在於喚醒城市的記憶。”
  乾隆“贊美詩”重新豎立
  此次與天橋同時亮相的還有天橋兩側的石碑。民國時期著名史地民俗學者張次溪在其《天橋一覽》序言中曾記載:“聞父老言,橋(天橋)之兩側,舊各一亭,內有方石幢一。咸豐年猶在,至同治,其一移橋東某寺。又一置橋西鬥姥宮,至今尚存。”嘉慶年間繪製的北京城圖也顯示,在天橋南端東西兩側確有兩座攢尖頂碑亭存在。
  這兩塊石碑分別刻著《正陽橋疏渠記》和《帝都篇皇都篇》,為清乾隆帝親筆手書,前者記錄了“天橋南河道的環境綜合治理工程”,後者則是乾隆帝寫給北京的“贊美詩”,描述了北京的地勢、物產背後的雄偉壯麗。
  在張次溪的記錄中,橋東某寺指的就是今紅廟街78號院。該院民國年間的老門牌為紅廟14號,原名弘濟院,俗稱紅廟,建於清順治年間,屬私建僧廟,規模不大,紅廟街即由此得名。目前該院內的寺廟建築已全部毀棄,成為大雜院,南側保存一幢石碑,就是1984年公佈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——《正陽橋疏渠記》碑。
  而相比之下,“贊美詩”的發現過程就頗費周折。上世紀90年代末,王世仁就倡議將石碑重新挖掘呈現,並圈定了石碑的大致範圍。2005年初,在先農壇北壇門附近一家方便麵廠的辦公室地下,勘測出有大型石碑存在的跡象。由此,《帝都篇皇都篇》石碑在地下深埋幾十年後,重見天日,後來被豎立在了首都博物館新館東北側的廣場上。
  被髮掘出土的《帝都篇皇都篇》碑,除了個頭小了一圈,堪稱燕墩上御制碑的“姊妹篇”。這一大一小的“姊妹倆”曾經給史學家造成不少困擾。“大家都覺得奇怪,乾隆帝為什麼要建造這樣一對一模一樣的石碑呢?後來,我研究出的結論是,這一切源於乾隆帝的‘矯情’。”
  王世仁解釋道,現置於首博廣場上的石碑,建造時間實際上早於燕墩上的石碑。“乾隆帝造完後,發現石碑太小,放在城門上迎客不夠氣派,所以就棄用了,重新造了燕墩上的大的石碑,前面先造的小型石碑就跟《正陽橋疏渠記》碑一起放到了天橋兩側。”
  碑文保持原狀部分空白
  昨天,記者在現場看到,天橋兩側的石碑已經先期復建完工。一米四五見方的碑身,七米高,四角攢尖式碑首,束腰須彌式底座,精美浮雕鑲嵌其上。碑身錶面,只見滿文鉤鉤彎彎、細膩婉約,漢文齊整排開,兩種民族文字“和諧共處”。
  北京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總經理李彥成介紹,與原石碑相比,新複原的石碑從材質選擇、文字到浮雕、圖案,都是按照天橋兩側的石碑原樣複製的。在複製過程中,由於碑面高達7米,沒有辦法將原拓片的所有文字,同時複印到一張紙上,因此,只能在小紙上複印之後,多張小紙再拼接成一張完整的拓片。“上面的字,是我們的專家一個一個湊起來的,力度、下筆,比照著反覆製作。既要有美感,又要保持歷史的滄桑感。”
  遺憾的是,《正陽橋疏渠記》原碑面的部分碑文由於年代久遠,風吹日曬,部分滿文字跡已經風化,複原難度很大。王世仁告訴記者,一開始為了將此部分碑文複原,特意從全國各地請來了知名滿學家,但是再三考慮後,還是決定維持原碑文空白的現狀。“從漢文到滿文,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翻譯。而且古滿文的書寫方式,跟現代滿文又不盡相同。這些問題沒有考證清楚之前,我們不敢輕易下筆。”
  負責工程施工的項目經理李永旺介紹,他從事了三十多年的古建修繕,這麼大的石碑還是第一次遇著。“每座石碑由5塊石頭組成,總重達六十多噸。在吊裝的時候,為了使石塊均勻受力,不對石料的棱角浮雕造成損傷,我們想了很多的辦法,最後在每塊石頭正中從上到下打了通孔。兩塊碑,十塊石頭,整整倒騰了14個小時。”
  實習記者 牛偉坤 J191  (原標題:“新天橋”下月亮相中軸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8gulhh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